張勇 郭耀 孟繼新
孔府是詩書之家,其所收藏的文人字畫極為豐富,總計有六千五百多件,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明清時期的名人作品。如明代的文徵明、董其昌、倪元璐、史可法、周之冕、葉澄、仇英、丁云鵬、文伯仁等人的作品。
文徵明行書便是孔府經典的藏品。該作品為紙本,中堂,縱338.5厘米,橫95.5厘米,內容為五言律詩??睢搬缑鳌?,朱文印二方,一為“文徵明印”,一為“衡山”。此幅中堂為大字,字徑達20厘米,具有鮮明的文徵明行書特征,應是文徵明大字行書中的代表之作。
文徵明(1470年-1559年),原名文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徵仲,因其祖籍湖南衡山,故自號衡山居士,別號停云生。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一生經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享年整九十歲,藝術生涯長達六十年以上,詩文書畫皆有相當的造詣,與祝允明、唐寅、徐楨卿并稱“吳中四才子”,是一位長壽且影響深遠的書畫家。
文徵明的書法博采眾長,取精用宏,融會貫通,在繼承古代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努力追求新的風貌,他的次子文嘉在所撰其父《行略》中寫道:“公少拙于書,經刻意臨學,亦規模宋元,既悟筆意,遂悉棄去,專注晉唐。小楷雖自《黃庭》《樂毅》中來,而溫純精絕,虞、褚而下弗論也。隸書法鐘繇,獨步一世?!?/p>
從孔府收藏的這幅“文徵明行書”中堂來看,其用筆一絲不茍,提按頓挫明顯,點劃干凈利落,健勁挺拔,富有彈性。文徵明的這幅大字行書,有一種如同小楷一般的端莊、典雅,及儒士風范的書卷氣息。給人以清新挺秀、健康俊拔的印象。
孔府里還收存了一件明代書法家董其昌的行書手卷。這件藏品是孔府的舊存之物,只可惜此件藏品包首已經殘破,內亦有微折。即便如此,這件手卷仍可稱得上是一件舊存珍品。
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神宗萬歷十七年(1589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謚文敏。其才華俊逸,好談名理,善鑒別書畫,在書法藝術與書法理論上都有建樹。他的書法初學顏真卿,后改學虞世南,漸覺唐書不如魏、晉,轉法鐘繇、王羲之,參酌李邕、徐浩、楊凝式筆意,自稱于率意中得秀色。分行布白,疏宕秀逸,自成一派。與邢侗、米萬仲、張瑞圖并稱“明末四大書家”。
董其昌的書法崇尚天真平淡,所以他自謂“吾書往往率意”。為了達到書風上的淡、遠,他在章法、墨法上的探索也頗具匠心,其章法以疏為則,字與字、行與行均分得很開,此法雖從五代楊凝式《韭花帖》中得來,但像他那樣協調地處理空間,確實是前無古人的。在墨法上他的創造更有大匠手筆,濃、淡、枯、濕極盡其妙,尤其善用淡墨。董其昌傳世書作多以小行書取勝,而孔府收存的手卷正是董其昌的這類作品。
孔府收藏的明代書法作品中,還有一件值得提及,這就是明末戶部尚書、翰林院學士倪元璐的行草條幅。
倪元璐的這件書法作品為紙本,豎寫。整幅共寫三行:第一行十八字,第二行十七字,第三行五字。在第三行的中下部款署“元璐”二字,并鈐有二枚朱色印章。書寫內容為五言詩一首:“聞之劉夢得,只此外何奇。青得山無素,白為云可知。報僧因佛面,刻竹是花詩。道破真石字,西來幾第支?!?/p>
倪元璐(1593年-1644年),字玉汝,號鴻堂,浙江上虞人。天啟進士、官戶部尚書、國子祭酒等。其推崇新派書法,具有特殊而怪異的形態,更注重“尚勢”和追求一種超凡脫俗的精神世界。
行草是倪元璐經常表現的形式,大概這種書體最適于表現一種超逸意境。我們從孔府的這件“倪元璐行草條幅”中,很容易地看到了這一點,同時我們還看到了倪元璐行草的其他特征。
史可法行草對聯,是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的墨跡。上聯書“忠孝立身真富貴”;下聯書“文章行世大神仙”。下款署“史道鄰”三字,鈐有朱色印章二枚。
史可法(1601年-1645年),字憲之,號道鄰,河南祥符(今開封)人。天啟七年(1627年)鄉試中舉,崇禎元年(1628年)殿試中進士。曾擁立福王朱由嵩為弘光帝,后在朝中斗爭中被排擠,“使守揚州”。多鐸率清軍南下,包圍揚州城后,多次派人持書招降,都被史可法嚴詞拒絕。最終揚州城破,史可法被清軍俘獲。多鐸深知史可法在江南的威望,很想利用他為清朝收服江南出力,于是便竭力對史可法進行勸降。史可法怒斥多鐸,壯烈殉國。
史可法不以書法名世,但后世傳有墨跡多種而面目各異,有的似黃庭堅,有的似孫過庭,有的似懷素,有的似顏真卿,均自不俗,皆筆法精湛,勁健挺拔,表現出一種豪邁之氣。他的書法面貌眾多的原因有二:一是他受了明代末年書壇求變風氣的影響,去探求各種風貌;二是可能出自后人偽托,借史可法之名傳其書,如同岳飛、文天祥傳世墨跡大多出自偽托一樣。
孔府保存的這件“史可法行草對聯”,不管其真偽如何,它都是一件上乘的書法藝術品。字的大小、長短、粗細、收縱具有變化之美。對聯整體透露出一種宏大磅礴、樸茂奇肆的英邁氣概。
周之冕竹石圖,是明末畫家周之冕的作品。此畫作為紙本水墨,縱90.4厘米,橫35.8厘米。畫面繪淡墨竹石,款書“壬寅新正戲墨,周之冕”,鈐有兩方印章“周之冕印”“服卿”。此畫為周之冕晚年的作品。
周之冕,生年不詳,約卒于萬歷末年,字服卿,號少谷,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擅花鳥、山水,為“勾花點葉”派代表人物。同時,周之冕也是一位畫竹高手。從這件“周之冕竹石圖”中,足可以看出他的畫竹功力。畫面上山石掩映著數竿翠竹,好似迎風起舞、姿態翩躚。枝葉向背疏密,錯落有致。畫法很好地體現了中國畫以墨為彩的傳統。此圖是周之冕晚年的作品,畫風不同于其早中期,趨于蒼勁,筆墨功力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