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浩蕩,波濤洶涌。母親河奔騰萬里流至濟南,自西向東流經9區(縣),綿延180余公里,占省內黃河河道總長近三分之一。
對這個逐水而生、枕水而居的泉水之城而言,黃河一直有著特殊的意義。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行戰略謀劃、作出重大部署,并明確提出“鄭州、西安、濟南等中心城市和中原等城市群加快建設”的重要指示要求。因黃河,濟南被托舉到國家大局、區域布局、生態全局的結合點上。
黃河車首發
生產線
超算中心科技園
穿黃隧道——隧道內管片運輸
中國重汽科技大廈
在國家超級計算機濟南中心采訪
市民在黃河濟南段公園健身
河與泉:
攜手共筑城市名片
濟南雖有“泉城”之稱,但卻是個嚴重水資源短缺的城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290立方米,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跋忍烊彼钡睦Ь?,讓這里的人們很早就將希望放在了黃河身上。
上世紀90年代,濟南開始建設黃河水廠。1999年,黃河北面的鵲山附近挖建了一座庫容量4600萬立方米的水庫,一年之后該水庫正式供水;同一年,庫容量為4850萬立方米的玉清湖水庫也建成了,次年與之配套的玉清水廠開始向市區供水。
如今,黃河已經成為濟南供水的主力軍。鵲山水庫負責人門雪峰說:“現在兩個水庫加一塊,每天調引黃河水約在80萬立方米左右,80%的濟南人喝的水,都是這兩個‘水碗’從黃河里舀過去的?!?/p>
這些引黃工程的實施,不僅解決泉城人民的喝水問題,也給濟南的保泉工作提供了水源支撐。自1972年黃河首次出現斷流后一直到2003年,趵突泉每年都會出現季節性停噴。30余年間,趵突泉共斷流過26次,最長斷流期長達2年半之久。直到上世紀90年代,黃河水“入濟”徹底改變了濟南市用水結構、增加了水資源量、提高了資源保障率,加上有力的“限采”措施,“靜止”548天的趵突泉再次活躍了起來。
如今趵突泉已經迎來了復涌以來的第17個“周年慶”,打破了連續噴涌的最長時間紀錄。其與全城1000多處跳珠濺玉的天然泉水,共同成就了“泉城”這張享譽中外的名片。
河與民:
不負兩代領導人囑托
20多年來,黃河在濟南的地位已經無可撼動?,F在一提起黃河,濟南人的印象都十分親切。
擰開水龍頭流淌出醇凈的黃河水,飯桌上飄著黃河大米的香氣,節假期約上家人好友到黃河邊散心游玩?!按嚎窗倩?、夏觀長河涌、秋賞銀杏黃、冬品雪松青”,成為多年來泉城人民的日常。
濟南黃河河務局工程管理處副處長李國介紹,兩岸栽種林木已經接近500萬株,如今還在持續提升中。僅僅是今年一年,他們已經先后完成了堤防綠化提升改造和生態風貌帶城區段建設兩項任務。
采訪過程中,恰值濟南百里黃河風景區的核心區天橋濼口河段提升完成。漫步在這個免費開放了十幾年的景區中,眺望遠方,鵲山、華山與母親河相依相偎,舉目近處,河灘濕地的水鳥在河面上翩翩起舞,岸邊有蒼翠茂盛的綠樹,樹下游人如織。一派閑適自在的氛圍,時光仿佛都慢了下來。
在毛澤東主席叮囑“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44號壩上,來此游玩的市民臉上無不綻放著放松愉悅的表情,這也印證著黃河對濟南人民而言是一條“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天橋黃河河務局工作的郝國柱告訴記者,過去人們總恐懼黃河來水泛濫成災,如今隨著濟南黃河防洪工程體系不斷完善,洶涌澎湃的黃河水已經成為泉城一景。每當黃河上游泄水排沙的“人造洪峰”過境時,很多市民會專程過來這里欣賞黃河水奔騰的壯觀場面。
這份安心,源自38年未遇大洪水,73年伏秋大汛沒有決口的穩固堤防,也因為濟南段河床不斷下切的數據。
位于百里黃河風景區門口的黃河干流上最早水文站——濼口水文站。這里記錄著100多年來黃河濟南段最全面、最完整的數據。副站長王向明介紹說,自2002年小浪底建成每年調水調沙后,濼口河段下切最多處已經達到7米左右,每年最大含沙量也較1973年的峰值降低了88%。
或許正是因為河床下切暫歇懸河之憂、堅實大壩無懼洪水之擾,黃河才真正成為了濟南人心中可親的母親河。
河與路:
向北跨越打造城中河
穿城而過的母親河,深度介入了濟南人的生活,也深深地影響著濟南城的發展格局。
鋪開濟南地圖可以看到,黃河入濟后將城市一分為二,自然形成了南北兩岸。由于地勢南高北低,濟南的發展重心曾經長期框定在黃河以南。城區東西最長處達90公里,南北最窄處卻僅10余公里。
跨過黃河去發展,是濟南人長期以來的夢想。2003年6月26日,省委常委會擴大會議確定了“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的濟南城市空間布局,掀開了濟南人跨越黃河的新篇章。
跨過黃河,首先要解決怎么跨的問題。2003年時,除鐵路橋外,濟南跨黃河的通道只有濟南黃河大橋、平陰黃河大橋、京福高速公路黃河大橋(濟南黃河二橋)3座公路橋和十幾座黃河浮橋。3座公路橋中,僅濟南黃河大橋在市區,浮橋也多數在城區之外,市區范圍內僅兩座,嚴重制約了北跨發展。
2017年年底,作為濟南攜河北跨重要交通支撐的“三橋一隧”項目也陸續開工建設,正式開啟了從大明湖時代向黃河時代邁進的新篇章。
記者從濟南建設集團獲悉,截至目前,“三橋一隧”中的濟樂高速南延已經通車,鳳凰路黃河大橋主橋合龍,齊魯黃河大橋也裝上第一根“肋骨”,萬里黃河第一隧——濼口黃河隧道中一臺盾構機也掘進至黃河南岸,明年10月左右就能通車。
濟南市交通運輸局公路處處長夏濤也透露,今年濟南又啟動建設“三隧一橋”等多項跨河交通建設,如今已擁有11處跨河通道,在建和近期擬建的過黃河通道還有9條?!笆奈濉逼趦?,市區過黃河橋隧通道數量將實現翻番目標,主城區范圍內總通道數達到18個,平均間距3公里,黃河將成為濟南真正的城中河。
河與岸:
北部崛起成發展沃土
隨著跨黃交通的加快建設,黃河北岸登上了濟南城市沿革發展的舞臺。
2017年,全國首個以新舊動能轉換為內涵的功能區——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啟動。2018年1月,國務院批復《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支持濟南高水平規劃建設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以下簡稱“先行區”)。
近些年,黃河北岸成為新的發展沃土。
在先行區城市展廳記者獲悉,僅2019年,先行區累計引進26個高端優質項目,簽約總投資1664.84億元(含外資16.65億美元),位列全市各區縣第一名。2020年4月24日,“濟南黃河綠色研究院”落戶先行區。5月20日,山東黃河數字經濟產業園在先行區啟動建設。
還有與中國科學院三大院所合作成立的四不像機構,世界最大的會展中心,以及央企、國企、名企紛紛落戶于此的總部經濟區,都在這里找到了新的發展空間。
隨著兩岸空間聯系的深化緊密、優質產業項目的不斷落戶,黃河在濟南經濟社會發展、生態體系構建、城市空間布局、發展戰略規劃中的中心地位也逐步確立起來。
為適應城市發展由空間拓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內在需求,今年7月,濟南進一步將城市發展格局從“北跨”調整為“北起”,發出了“加快建設黃河北岸主城區”的動員令,繼續用實際行動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國家戰略。
河與城:
擁河而行奔向黃河時代
當然,踐行黃河戰略不分南北。
自去年9月濟南作為黃河流域中心城市首次被明確以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始終是其對標的方向。
為此,濟南先后出臺了《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審議了《關于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行動的意見》,高水平編制《濟南市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施規劃》等諸多政策。
以高起點的定位謀劃發展,以高精尖的突破帶動發展,以高速度的推進加快發展,以高水準的開放引領發展,如今,濟南高質量發展的高度與廣度、深度與速度邁上了新的臺階。
目前全市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省級院士工作站總量、省重點實驗室總數、省級技術創新中心總數均居全省第一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51.65%。
其中,量子通信與量子雷達、量子芯片已實現產業化,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神威E級原型機系統在國家超算濟南中心正式啟用,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學前沿技術研究院等一批“四不像”新型研發機構先后成立。
傳統制造業也開始轉換動能。在中國重汽章丘工業園,記者團見到了融合了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的新一代“黃河”品牌汽車?!包S河”這個曾經填補我國重型汽車工業空白的“老牌子”,正在新一代高端制造中創造新的歷史。
……
立足泉城,遠眺黃河流域,濟南正站在更大的區域格局中謀劃定位與使命,以堅決的態度、積極的行動、有力的舉措去擁抱黃河,努力在黃河流域率先蹚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打造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