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雙11”購物狂歡節。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相比較于外國防控形勢的嚴峻,國內疫情基本趨向于穩定,曾經受疫情沖擊的各種消費業態已順利重啟,消費者累積的“補償性消費”也隨之爆發。作為電商大促節的“雙11”已經陪伴我們12年了。網絡購物越來越普及的今天,年年都有的“雙11” 已被視作拉動內需強勁的爆發點:商家希望能拉動銷量增長,顧客希望能以優惠價格“囤”足一年貨。
今年1至9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超過8萬億元,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5.3%。居民消費優化升級,同現代科技和生產方式相結合,蘊含著巨大增長空間。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實現良性循環,既能應對當前疫情沖擊,又能保持我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這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題中應有之義。有關專家表示,總的來看,消費依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穩定器”,且消費升級態勢將進一步加快。下一步,仍然要順應居民需求新變化擴大消費,形成供給結構優化和總需求適度擴大的良性循環。順應消費升級,把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消費潛力充分激發出來,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近些年來,“雙11”“8·18”“6·18”“農貨節”等購物節相繼興起,一個個消費時點見證著一個消費大國的旺盛需求和巨大潛力。從買便宜到買品質,從線下到線上,推起“購物車”的人越來越多;從拼價格到拼個性、拼服務,電商競爭不斷迭代升級;從“下周見”到“當日達”,快遞的速度越來越快……不斷攀升的銷售總額、不斷刷新的“購物車”清單,清晰地勾勒出中國消費結構優化升級、不斷催生新增長點的軌跡。繁榮的網購經濟,使中國連續7年成為全球第一大網絡零售國。供給與需求對立統一,相互依存,互為條件,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新的供給可以創造新的需求。但說到底,是生產決定消費,生產什么才可能消費什么。這次疫情,對產業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一些傳統行業受沖擊較大,而智能制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網絡購物、生鮮電商、在線教育、遠程問診、遠程辦公等新興服務業態快速擴張,一些技術含量高的產品產量也逆勢增長。這里當然有需求拉動的作用,但背后是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支撐,是相關行業企業敏銳捕捉疫情防控下的新商機,迅速研發推出一系列基于互聯網的新應用的結果。這啟示我們,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通過調整現有供給結構、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積極促進實物消費提檔升級,推進服務消費提質擴容,從深層次上解決供給同需求錯位問題。要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推動產業鏈再造和價值鏈提升,滿足有效需求和潛在需求,實現供需匹配和動態均衡,進而改善市場預期,提振實體經濟發展信心。要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新機遇,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抓緊布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
這些年來,從集市電商到平臺電商,再到社交電商,消費業態經歷了一次又一次變革和迭代。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直播電商異軍突起,經此渠道的消費占比越來越高;線上與線下不斷融合,擺上直播櫥窗的商品“只有想不到,沒有買不到”。消費升級類商品增速加快,說明消費增長的潛力依然十分巨大。當前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商品和服務的品質不斷改善,促進了中高收入家庭的居民消費,提升了這類家庭的消費傾向;新興業態和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為消費升級類商品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價格透明、性價比更高的商品來源。此外,“80后”“90后”逐漸成為品質消費、個性化消費、定制化消費的引領者,促進了商品類的消費升級。前浪勢能強勁,后浪更加奔涌,推動中國消費浪潮滾滾向前。這背后的推動力,正是中國接續換擋的發展動能、迭代成長的科技變革、健全完整的產業鏈條、蓬勃向上的創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