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濟寧兗州訊(通訊員 劉儒靜 趙欣)兗州區把下派幫扶作為解決新時代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大舉措,傾心推動實施,聚勢聚力為 “三農”工作注入新動能,切實加快鄉村振興步伐。
堅持實踐導向,一線下沉凝聚干部執行力。一線“墩苗成長”,注重把優秀年輕干部選派至駐村幫扶一線,把鄉村振興作為培養鍛煉干部的重要戰場。2019年以來,從區直部門選派58名優秀干部到黨組織軟弱渙散村、美麗鄉村示范村等擔任第一書記,在農村一線接受鍛煉。注重精神激勵。建立“三談三聽”機制,定期組織座談交流、談心談話,對年度考核中工作進展慢的下派干部進行“約談”,對出現苗頭性問題的下派干部進行“誡勉談話”,對成績顯著、承擔急難險重工作的下派干部進行“暖心談話”,今年以來共主動談心談話30余人次,全面聽取和了解了“思想動態、困難問題、工作規劃”,促進下派干部成長。建立對接機制。實行下派幫扶村與派出單位“雙向對接”,派出單位先后為幫扶村協調爭取資金123萬元,為下派干部提供堅強的組織后盾,幫助解決后顧之憂,不斷鞏固“一人駐村、集體幫扶”成果。優先提拔使用。堅持“四個優先”,在提拔重用、職級晉升、表彰表揚、撫恤救助等方面,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有下派幫扶工作經歷的干部,讓下派干部有干勁、有盼頭,本輪下派工作以來已提拔重用下派干部10名。
堅持黨建引領,強基固本凝聚基層組織力。制度規范強基礎。建立健全派駐村的各類組織,制定完善各項規章制度,落實好民事代辦、村干部輪流坐班、困難黨員幫扶救助等基本制度,不斷提高村“兩委”班子治理村莊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黨支部的戰斗力。規范黨建強根本。兗州區發揮下派干部示范帶動作用,把抓黨建促發展貫穿駐村工作始終,發揮下派干部靠在一線的優勢,在派駐村開展“黨建規范月”活動,指導各派駐村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把規范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基礎性工作抓細抓牢抓實,嚴格落實“三會一課”等黨的組織生活制度,推進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58個區派第一書記村全部達到三星級黨支部以上標準。亮明身份強服務。各級下派干部引導和帶動派駐村以“服務黨員、服務群眾、服務發展”為牽動,持續深化“三服務兩提升”行動,持續叫響“村民吹哨我報到”服務理念,在村級為民服務站普遍設立“第一書記為民服務窗口”,以村民需求為導向,采取“一站式” 服務模式,協助解決有關事項和問題,促使一批事關群眾利益的實際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堅持項目幫扶,多元發展凝聚鄉村振興新動力。兗州區多元化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推動項目、資金、人才、智力要素向農村傾斜,累計發展和培育幫扶項目102個。盤活閑置資源,拓寬增收渠道。鼓勵對村集體閑置資產進行全面清理,采取對外招標承包或租賃等方式,增加村集體經濟。兗州區委辦駐小馬青村第一書記聯合村“兩委”盤活7處零散村集體資產集中打包出租,實現村集體每年增收近50萬元。培育特色產業,延長產業鏈條。在培育壯大農業特色產業、打造“一村一品”的基礎上,引領農業與二產、三產融合,提高綜合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兗州區畜牧獸醫服務中心駐孫村第一書記、兗州區農業農村局駐蘇戶村第一書記等下派干部在特色種植基礎上,新上產品深加工項目進行轉化增值,線上線下同步銷售,為村集體增收15萬元以上。借助外力外援,實現村企共贏。兗州區文化和旅游局駐張莊村第一書記、兗州區審計局駐官路口村第一書記,積極引進村外企業合作注資,村集體參與經營并享受公司利潤分紅,在增加集體收入的同時提供就業崗位近百個。發展物業經濟,加快增收步伐。兗州區委巡察辦駐大馬青村第一書記利用幫扶項目資金,建設1600平方米的商業綜合體,招引購物中心和惠民醫療項目入駐,提升了村醫療服務水平,為村集體帶來每年不少于15萬元的租金收入。集聚幫扶力量,實現抱團發展。在區級層面建設第一書記村集體經濟“飛地抱團”示范園項目,歸集部分第一書記幫扶資金,高標準建設9個高效節能日光溫室,主要用于高檔花卉新品種的引進、培育、示范、推廣,變“單打獨斗”為“抱團發展”、從“封閉”運作到區鎮村“聯動”,探索出兗州區第一書記村集體經濟提檔升級發展的一條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