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十佳農民”“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山東省擔當作為好書記”“山東省勞動模范”“齊魯鄉村之星”……這些都是微山縣高樓鄉渭河村原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孫茂東生前獲得的多項榮譽稱號。榮譽的背后,是他帶領“兩委”班子堅持以黨建引領,一心一意為村莊謀發展,為百姓謀福利的付出。在他的帶領下渭河村走出了一條環境變美、村民變富的發展之路。
堅守初心 對黨忠誠
2002年6月,孫茂東當選了渭河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為不辜負黨員群眾的這份信任,他賣掉了家里生意好、來錢快的水上運輸拖隊,將全部精力投入到黨的事業中來。
一直以來,渭河村從事湖上運輸業、水產捕撈業的黨員數量較多,常年漂在運河上,一年也回不了幾趟家。孫茂東多次召開支委會,反復討論商議,創新實施了流動黨員“三建四聯五幫”模式,構筑“水上紅線工程”,規定“七一”為流動黨員的回歸日,鼓勵流動黨員回村參加黨內生活。先后在鹽城、東營等地設立流動黨員黨小組,在運輸船隊上設立流動黨員活動室,解決了流動黨員村里管不到、駐地無人管的問題,實現了流動黨員離家不離黨,船行千里不迷航。
他召集村“兩委”商議投入150萬元,新建一艘高標準辦公船,建設湖上黨群服務中心,集黨員活動室、代表活動室、服務代辦室、文體活動中心等功能于一體,壯大黨的陣地建設,讓黨旗在微山湖上高高飄揚。
善謀發展 實干創業
渭河村村民最早是在湖上漂泊,居無定所,雖然一直就有水上運輸的傳統,但多數使用水泥船,噸位小、競爭力差、收入不高。通過調查,孫茂東帶領村“兩委”成員,幫助運輸戶協調貸款,聚集村里養殖大戶閑散資金,解決了運輸戶缺資金難題,水上運輸業迅速發展,村民們購置的運輸駁船和拖頭越來越多。于是孫茂東提議成立微山縣興渭航運公司,既增強了船民在航運業中的競爭力,又能及時保護村民的合法權益,現在成為全鄉航運業的支柱企業。
過去渭河村主要養殖四大家魚,經濟效益低。為了破解養殖難題,孫茂東大膽嘗試引進大閘蟹養殖,帶領村干部率先示范并獲得成功,群眾們看到可觀的收益,堅定了信心。2008年,渭河村聯合周邊的3個村成立養蟹專業合作社,注冊“八條腿”“江北第一湖”等河蟹商標。目前,全村養蟹水域面積達到7000余畝,養殖場成了村民們的聚寶盆。
退養還湖政策實施后,孫茂東順勢引導村民轉型發展,萌發了“船船相連,做實水街”的想法,帶領村“兩委”研究出臺獎勵政策,群眾看到水街建設初具規模,紛紛把住家船從自家池塘遷到五段河,開辦漁家樂、民宿飯店,“微山湖漁家水街”的旅游品牌逐步打響?,F在渭河村已是集餐飲、娛樂、休閑、度假于一體的旅游景點,被評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山東省旅游特色村”。
心系群眾 為民盡責
2013年3月,31歲的村民姬保霞身患直腸癌,輾轉多家醫院,大小六次手術,病情非但未見好轉,還欠下十余萬元的外債。孫茂東發動全體村民集資約2萬元,為姬保霞申請了大病救助,并介紹她到北京466解放軍醫院救治,最終手術取得成功。為破除紅白事大操大辦,村里成立了由孫茂東任會長的紅白理事會,結合村情統一宴席標準,兩餐變一餐,受到了群眾的普遍歡迎,這樣的做法渭河村堅持了十幾年。
這些年村里搞建設,只要村干部和黨員能干的,從來不請工程隊。孫茂東帶領全村黨員群眾自己動手,鋪設石板路、硬化堤埂、種植綠化樹木、安裝路燈、懸掛霓虹燈帶,建設湖上百姓大舞臺和文化長廊,架設5座鋼架過河橋和一座鋼結構碼頭。幾年下來,渭河村這個偏居大湖一隅的小漁村面貌煥然一新。
恪盡職守 鞠躬盡瘁
去年11月,孫茂東查出患有膽管胰腺癌,在北京住院16天。出院后,醫生千叮萬囑要回家靜養,不要工作,但忙慣了的孫茂東哪閑得住。為了村里的事,他跑鄉里,跑縣里,一直沒閑著。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孫茂東深知疫情就是命令,春節前夕就帶領村兩委投入到抗擊疫情的戰斗中,連續作戰透支了他的身體。去濟南住院期間,孫茂東瘦得只剩下60斤。幾位村干部去看他,身上插滿管子的孫茂東依然放心不下村里的事情。生命最后幾天,孫茂東堅持要出院,家人和村干部都不同意。他懇求說:“讓我再回村看看鄉親們最后一眼吧?!被卮搴?,他把村兩委干部叫到黨旗雕塑下,坐在輪椅上留下最后的囑托。
青山不語,浩蕩碧波。孫茂東用生命踐行了一個黨員的初心使命。渭河村群眾不會忘記,八百里大湖不會忘記,他的先進事跡注定在湖區百姓心中留下不朽豐碑。
(記者 王粲 通訊員 甘霖 趙明)